“三变”转思路 “三员”强服务 为引导更多人突破传统观念,加入到遗体器官和造血干细胞捐献这一伟大公益事业中,近年来,牟平区红十字会坚持以三个变化转变工作思路,当好“三大员”强化优质服务,遗体器官和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实现了在基层落地生根、花开满园,收获了累累硕果。 一、变被动坐等为亲情上门,两项服务当好捐献者的“勤务员” 该区红十字会改变以往坐等上门、例行公事式的工作思路,主动进家门、进医院,为遗体器官捐献者提供亲情式服务,创新建立了预约上门登记、全天候全程亲情服务两项制度。对报名捐献遗体器官的志愿者,实行入户登记,让志愿者零跑腿、受敬重。特别是在接受捐赠时,彻底改变以往只是简单发发证书的做法,而是像亲属一样全程介入、全程服务,不论深夜还是节假日,都第一时间赶赴现场,帮助料理后事、抚慰亲属。遗体角膜捐献者孙成礼老人去世时,红十字会肖美荣同志主动伸出双手,帮助老人合上双眼、闭上嘴巴,让老人的子女们感慨不已。2015年大年三十晚上将近12点的时候,眼角膜捐献者刘丽华去世,本来打个电话让殡仪馆去处理就可以了,但红十字会主要负责同志毫不犹疑地赶到中医院,帮助家属给捐献者穿衣服、抬运遗体、冷藏处理,做完这些善后工作,已经是初一凌晨一点半了。初一下午,又马不停蹄地为刘丽华举行了追悼会,协助医生采取眼角膜。这些事迹都成为捐献者家属口口相传的典型事迹,影响和带动更多爱心人士关爱和支持捐献事业。 二、变一次性关切为长期关怀,三项机制当好捐献者的“服务员” 改变以往只是在接受捐赠时一次性慰问关怀的做法,实施长期的跟踪式关爱模式,建立了走访慰问、悼念缅怀、困难帮扶三项关爱机制。对每位遗体器官捐献者,都在他们住院期间看望慰问,每年春节前对捐献者家属上门走访。特别是对于家庭困难的捐献者家属、签约志愿者,每年通过社会募捐、对上争取等形式,想方设法予以补助帮扶。如为残疾人志愿者于喜波募捐手术费1.2万元,协调相关部门帮助他新建了三间房屋;该区红十字会还在全市红十字会系统首开先河、创新开展为每一位遗体器官捐献者举行追悼会的举措;该区还在沁水河畔建立遗体器官捐献者纪念林,每年都组织志愿者缅怀活动。 三、变单纯说教为广造舆论,三项措施当好捐献工作“宣传员” 为改变遗体器官和造血干细胞捐献社会接受度低、影响面窄问题,强化三项措施广造舆论、营造氛围。一是以典型选树促宣传,大张旗鼓宣传遗体器官捐献者和签约志愿者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先进事迹,积极向上推报荣誉称号。近年来,先后推荐中国好人1人,省好人2人,市好人、学雷锋典型11人次,区好人、道德模范、见义勇为先进24人;二是以活动开展促宣传,每年都开展遗体器官捐献集体签约仪式、造血干细胞血样集中采集仪式,多次举办专题讲座、报告会、印发宣传画页;三是以深度报道促宣传,在提升稿件质量上狠下功夫,在中国红十字会报、中华骨髓库通讯、大众日报、学习强国、省市电视台等区以上媒体发表捐献相关稿件150多篇(次)。面对人员经费困难的情况下,开设了报纸专栏、建立了微信公众号扩大宣传覆盖面。 “生命关爱工程”实施以来,全区遗体器官捐献签约登记人数由最初的23人增加到现在的104人,成功捐献遗体器官者由最初的的3人增加到现在的20人。全区共有1300多人捐献造血干细胞血样,每年报名人数远远超过规定采集指标,5人成功捐献。
|